他哪里知道,其实王安公司的现状,让钱伯斯已经打算跳槽另寻东家了,只是缺少一个机遇,黄奕华正好把这个机遇送上门。
而黄奕华的经营理念,还有公司的状况、职务等等,都让钱伯斯非常满意,他自然是不愿意放弃这个送上门来的机遇。
达成了意向,接下来的话题就轻松多了,钱伯斯开口说:“boss,你能不能将你对网络的看法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我非常看好网络这个领域,但在此之前,我还没遇见过一个同样看好网络的人,我很想知道你对网络的一个系统性的看法。”
“呵呵,当然没问题,我为什么会专门成立一个有关网络的新公司,就是对网络这个领域非常看好,我坚信网络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
钱伯斯没想到黄奕华对网络的评价竟然这么高,不由得瞪大着眼睛,等待着黄奕华往下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在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矾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
黄奕华所说的这些钱伯斯都有一定的了解,不由的点点头说:“嗯,这些我都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因为知道了这些,我才突发奇想:如果让这些连接发范围扩大,会是什么样子。”
“嗯,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而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的公开就让网络能够得到大发展提供了可能。”
黄奕华不急不慢地阐述着。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温顿·瑟夫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的地位。”
后续内容已被隐藏,请升级VIP会员后继续阅读。
如果您已经是VIP会员,但还是看到这一段,请退出浏览器的阅读模式。